焦虑也是病吗?焦虑是指在不利的情况下,人们产生的一种以恐惧和担忧为主的情绪,焦虑本是我们面对危险所产生的一种正常反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焦虑,有的学生因为临近考试而担忧挂科、有的人因为家属晚归而担心安全等问题,这些都算不上是病,但没有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就可能是一种病了,我们将其称之为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十分痛苦,焦虑的症状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们。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人群中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90%的发病患者为35岁以下人群,据估计,我国患有焦虑症的患者高达5千万以上,然而其中只有6.1%的患者得到了正确的治疗,由于普遍缺乏对精神卫生的常识,导致对精神问题的忽视,病情得不到控制,情况愈发严重。提早地发现病症、认识到病情是焦虑症的治疗关键之一。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存在焦虑症?焦虑程度如何?可以参考下面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根据近期的实际情况,进行测验评估。
1.相较于以前更容易紧张
2.无缘故地感到害怕
3.心里烦躁苦闷排解不出去
4.觉得要疯掉了
5.感觉一切都糟糕
6.手脚出现发抖打颤的情况
7.头痛、背痛难忍,为此苦恼
8.神经衰弱、身体疲乏
9.无法心平气和、安静地坐着
10.手心潮湿
11.阵发性头晕
12.有晕倒的情况
13.呼吸困难
14.手脚麻木、刺痛
15.胃痛、消化不良
16.尿频
17.心跳加快
18.面部发红发热
19.失眠多梦
20.噩梦不断
以上20道所有题目均共用答案A、B、C、D表示,每题限选一个答案,A:没有或很少时间;B:小部分时间;C:相当多时间;D: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计分标准为A、B、C、D按1、2、3、4分计,20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再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50分以下:正常,50—60分:轻度焦虑,61—70分:中度焦虑,70分以上:重度焦虑。 温馨提示:焦虑症心理测试题只能作为参考使用,并不能够代替医院诊断,因此,如果大家对自己的焦虑情况还需进一步确认,请及时前往正规心理医疗机构咨询。
焦虑症目前的治疗方式多以综合治疗为主,常见心理教育与疏导、家庭支持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近几年,科学家们认为肠道内的物质与大脑内的物质之间可能存在联系,这表明细菌可能在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等疾病中起作用。通过不断研究证明,心理疾病的根源可能在于肠道微生物,多数心理疾病可能本质上是胃肠道疾病,针对肠道微生物来治疗心理疾病,可能是未来精神病学发展的有力方向。焦虑障碍患者存在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例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强迫症。患者的5-HT系统和GABA系统以及HPA轴发生了改变,但不同亚型的病理机制可能有差别。另外,同抑郁类似,焦虑也往往由应激性生活事件引发,焦虑和抑郁共病率高达60%,二者在遗传易感性及涉及的神经生理变化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些都暗示了,焦虑障碍个体的微生物—肠—脑轴发生了改变。肠道菌群与脑部神经相互作用,压力因素或情绪障碍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肠道菌群的失衡也会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不同的菌群组成会产生情绪障碍的症状。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是:调节肠道菌群,保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防止有害菌易位以及通过肠道相关的免疫系统调节局部炎症反应。有病例报告显示,向焦虑症患者提供含益生菌的食物会使患者第3周的总睡眠时间增加,这有助于缓解压力,2—3周后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乳酸杆菌和拟杆菌增加,螺旋杆菌、放线菌减少,有益菌的增加直接减少了有害菌代谢生成的有害物质在肠内的累积,间接减缓了焦虑症的病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一组研究人员,着手研究是否有证据支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焦虑症状,在21项研究中,有14项选择了益生菌作为调节肠道菌群的干预措施,还有7项选择了非益生菌的方式,例如调整日常饮食。在使用益生菌作为干预措施的14项研究中,超过36%认为它们对减轻焦虑症状有效,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所包括的研究超过一半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焦虑症状是积极的。
现代医学认识到脑肠轴是肠和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由免疫、迷走神经和神经内分泌途径构成。因此改善肠道微生态,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起到促进作用,脆弱拟杆菌BF839是脆弱拟杆菌目下对人体最有益的一个菌种,其代谢作用产生的酸可以调节和促进肠蠕动,防止致病菌的定植,阻止潜在致病菌及其毒素在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入,能直接参与机体内作用与代谢,重塑自体免疫微循环,从而有效改善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