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国际帕金森病日,今年已经是第25个年头了。“帕金森”在老年人中是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了,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约为1700/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帕金森病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都带了沉重的负担。而如今,帕金森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许多患者在50岁之前也能发病,甚至青少年也可能发病,我们称之为早发性PD(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EOPD)。
生活中,帕金森病患者随处可见,总结其发病人群,主要有如下规律。 1 种族:帕金森病喜欢白种人>黄种人>黑人。 2 年龄: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 3 性别:男性居多。 4 环境:与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试剂接触会使发病风险增加。 5 遗传:家族中有帕金森病例者,其亲属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使用井水,食物中铁、锰的含量增加,食用高脂肪的食物等多种因素共同形成。
帕金森病比较特殊,是一种拥有较多专用术语的疾病,比如面具脸、路标手、慌张步态等,这些都是形容帕金森的症状表现的。当然其实还不止这些,下面就给大家详细归纳最具“帕金森”典型特点的8个名词。
1 搓丸样震颤
即拇指与屈曲的食指抖动的动作像在揉搓一个药丸,是用来形容帕金森病患者手抖的样子的。其特点为静止时出现或明显,主动运动时停止或减轻,疲劳、紧张、焦虑或激动时加重,入睡后消失。
2 面具脸
帕金森病患者由于面部肌肉僵硬、活动迟缓,导致表情减少到脸部看起来好像戴面具一样,甚至像微笑、转动眼球等面部动作都非常困难,因此叫“面具脸”。
3 路标手
正常人的手肘放在桌面上时,将前臂及腕的肌肉尽量放松,与桌面垂直放置时,腕关节与前臂会大约有90°的屈曲。而帕金森病患者却因手臂肌张力增高,依旧保持伸直位置,称为“路标手”。
4 慌张步态
患者在行走时重心前移,起步后步态极小,且越走越快,以致不能及时地停步或转弯,好像一个人慌慌张张的样子,称为“慌张步态”。
5 冻结步态
是指帕金森病患者试图行走时或前进过程中,步伐短暂、突然终止或明显减少,起步犹豫的状态,双脚像是被粘或吸在地上,不能抬脚,也不能挪步,称为冻结步态。
6 症状波动
是指帕金森病患者经过左旋多巴治疗后出现的远期并发症,临床上可分为:剂末现象、开-关现象两种基本类型。
(1)剂末现象,是指在每剂左旋多巴作用末期(下一剂左旋多巴服用前),或在服药时间间隔增加时,逐渐再次出现可预测的帕金森症状。
(2)开-关现象,多见于病情严重者,是帕金森病患者后期出现的症状波动,与服药时间、血药浓度无关,不可预测。症状1天或数天内可以反复、多次地出现波动,速度变化很快,像是电源的开关一样。
7 异动症
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剂峰异动:通常发生在服药后,药效达到顶峰时,出现异动症或肌张力失常。
2.剂末异动:常发生在每剂左旋多巴疗效消退时,,以腿、足痉挛较多见。又称为关期异动症或肌张力失常。
3.双相异动症:上述两种异动症在同一患者中出现,比较难处理。
8 左旋多巴的“蜜月期”
大多数帕金森病患者经过治疗,会在几年的时间内出现症状明显好转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为“蜜月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约有一半的患者会随着左旋多巴效果的减退,而产生运动障碍和症状波动,使后期治疗更加困难。
在帕金森病的治疗方面,专家建议,采用微生态方案作为帕金森病的辅助治疗,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让脆弱拟杆菌BF839在肠内定殖,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才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临床实践证明,帕金森患者服用图腾益生粉剂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治疗后,不仅肠道问题明显改善,进而对中枢神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的搓丸样震颤、面具脸、冻结及慌张步态、路标手等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