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鼻咽癌的发病率并不算太高,为1/10万,但人们将鼻咽癌称之为“中国癌”、“广东癌”,这是因为全世界鼻咽癌发病人群中有80%都在中国,而且随着人口流动在扩散,高危人群高达4个亿,在我国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可高达50/10万,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以两广地区最多。
大部分癌症的发病率都是发达国家更高,因为癌症是一类“老年病”,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普遍更老龄化,诊断也更充分。但有 5 种癌症例外,那就是肝癌、胃癌、食管癌、鼻咽癌与宫颈癌,它们在中国的发病率都很高,欧美却很少见。鼻咽癌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在15岁~25岁,第2个高峰在50岁~59岁。鼻咽就是指我们常说的鼻腔的后部,上接颅脑,下接口咽,当此处发生恶性肿瘤时,我们常称之为鼻咽癌。
对于鼻咽癌的高危人群而言,早期的筛查至关重要。首先常规类检查有鼻咽镜、X线检查、CT、MRI、B超,以及血清学的检查或病理检查。
1.前鼻镜检查,少数病例可以发现新生物已侵入后鼻孔,多呈肉芽组织状。
2.鼻咽镜检查,这种检查对鼻咽癌的诊断极为重要,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的部位,并且同时取病理进行活检。
3.病理检查,包括活检、淋巴组织摘除活检或颈淋巴结组织细胞学穿刺涂片检查,鼻炎脱落细胞学诊断,细针抽吸细胞学(FNA)检查。
4.CT扫描,CT扫描有较高的分辨率,不仅能显示鼻咽癌表层结构的改变,还能显示鼻咽癌向周围结构及咽旁间隙浸润的情况,对颅底骨组织以及向颅内侵犯的情况,显示较清晰与准确。
5.磁共振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CT高,MRI检查可确定肿瘤的部位及范围,以及对临近结构的侵犯情况。
6.EB病毒壳抗原—lgA抗体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以EB病毒壳抗原—lgA抗体升高最为显著。
鼻咽癌早期的话,手术是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的,一般情况下,早期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甚至95%以上,所以相对来说预后是非常好的。即使在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经过治疗后,其五年生存率也有望达到50%。
鼻咽癌的症状是如何引起的?
一般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肿瘤的压迫。比如说耳朵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多半是肿瘤直接压迫了咽鼓管,侵犯了咽鼓管周围,所引起的咽鼓管的通气障碍。另外就是咽喉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咽鼓管压迫,从而导致耳朵闷、听力下降等症状。鼻咽部肿瘤由于其增生速度较快,但肿瘤血管的生长速度可能并不能及时为其供给营养,导致肿瘤容易发生坏死,就容易导致出血,其表现为涕中带血。
鼻咽癌癌细胞还容易发生淋巴结的转移,当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时候,可表现为颈部淋巴结的肿大或者出现包块,这可以算是鼻咽癌的特异性表现之一。当癌细胞向上侵犯颅底时,会引起头痛。甚至颅内动脉受侵,可引起大出血。当癌细胞向下侵犯咽旁间隙的肌肉等,可引起关节张口受限。鼻咽癌肿瘤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持续增长,到达海绵窦,引起穿行海绵窦的神经受累,比如说引起眼球的固定、眼睑的下垂等一系列的症状。
一是对于初次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像鼻咽的溃疡、听力下降、放射性的脑损伤及颅神经损伤。二是复发鼻咽癌的治疗,在经过放疗后,最大的一个并发症就是鼻出血,这种鼻出血一般来势比较凶猛,假如出血量比较大,可能就需要找耳鼻喉科做填塞,包括化验血象、血常规,血红蛋白低,可能需要补血方式去处理。
1.尽量吃高蛋白、清淡食品;
2.尽量穿低领全棉的衣服,减少放疗皮肤反应;
3.尽量避免食用油煎、油炸和海鲜类食品。中医学认为“肺开窍于鼻”,说明肺与鼻的关系密切。实际上很多鼻部疾病确实源于肺,如肺虚津少,鼻窍失养,可制鼻病,所以鼻咽癌患者在饮食上还应多食养肺润肺之物,如银耳、白萝卜、梨、山药、百合、鸭肉等。
建议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微生态疗法,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重塑自体免疫微循环。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才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使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失去必要条件。在过去15年数据监测中,我们的方案能够帮助患者降低复发转移几率到3%以下。同时脆弱拟杆菌BF839帮助弥补人体本身DNA的不足,释放消炎物质,使免疫系统保持平衡,控制毒素的吸收与积累,达到缓解放化疗后毒副作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