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在紧张时经常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甚至有胃痛、腹泻等症状出现。与此同时,当我们在享受美食时,大脑常处于愉悦的状态。而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自闭症儿童中,肠道问题与情绪之间的联系似乎更为密切!这又是为什么呢?
认识脑肠轴——脑肠轴的作用原理
过去人们曾认为胃肠道是受控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但随着科学家们的不断深入,后来发现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调节其实是双向的,因此把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形成的双向通路称为“脑肠轴”。胃肠信号经过脑肠轴投射到中枢的躯体、情感和认知中枢,对各种胃肠刺激产生反应。相反,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脑肠轴调节了机体的内脏功能和活动功能。肠道和大脑之间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对话,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主要由三大方面。
第一:靠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肠道和大脑联系的“高速公路”,可以双向传递信息。即大脑到肠道“自上而下”的信号和肠道到大脑的“自下而上”的信号。
第二:靠神经递质,肠道与大脑也通过神经递质联系在一起。例如血清素作为愉悦感知的启动因子,对人的情绪调节十分重要。而肠道微生物能调节人体血清素的合成,据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产生了人体约90%的血清素,而大脑指产生余下的10%。
第三:靠肠道菌群,科学家还发现,由肠道细菌产生的许多化学物质(乙酸、丙酸、丁酸)可以刺激神经细胞,产生某些能被传递到大脑的信号。大脑和肠道共同调节了我们的情绪反应、新陈代谢、大脑发育与健康等。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社交障碍,并存在重复或刻板的行为,目前关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除行为异常外,在医学上还观察到一些并发症,例如癫痫发作、焦虑、睡眠不足和代谢障碍。国外在针对137 名自闭症儿童进行研究,发现24%的儿童至少患有一种胃肠道症状,主要症状为腹泻或便秘。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报道显示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此类疾病患者常伴随着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随着对肠道菌群-肠-脑轴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机体可通过摄入益生菌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从而对自闭症谱系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的预防与缓解作用。
临床实验已经证实通过益生菌、益生元以及粪菌移植治疗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有效改善啮齿动物的抑郁症、自闭症等神经性疾病。自闭症人群中肠道内有益菌数量低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态结构紊乱,这时需要通过补充有益菌的数量,重塑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才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抑制致病性肠细菌、改善上皮屏障功能及调节免疫等方式,防止病原体定植,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免疫功能和防御屏障,改善自闭症人群的便秘、腹泻等问题,达到情绪与行为的调节,进而减缓自闭症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