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是一种谱系障碍,虽然患者之间有共通的障碍,但对每个个体影响不同,有些人可以正常上大学和工作,有些人则需要终身的特殊照顾,自闭症人群对周围充满了困惑,挣扎于理解身边的一切,从而变得焦虑或烦躁。但同时也会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喜欢规律性的事物,对噪音、气味、光线格外敏感等。从外在观察来看,自闭症人群身体发育正常,很多人看不出来是否患有自闭症,自闭症的家长常说:别人只觉得他们家的孩子淘气,并不能看到问题所在,我们也可以将自闭症理解为是一种隐藏的障碍。每年的4月2日被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其中中国自闭症人群已超千万,在自闭症的诊断方面,在三岁以内就可以根据对其诊断是否患有自闭症,虽然孤独症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遗传、感染与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等危险因素可能与自闭症的发病相关。在自闭症人群中,一般都是父母将其从小照顾到大。
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有一位父亲用一首诗歌《我和你》来表达对自闭症孩子的爱,其中写道:有人说你是天才,很小会玩电脑游戏。有人说你是傻瓜,和你说话你不答。有人说你是天才,很小会背无数唐诗。有人说你是傻瓜,出门不知道跟着妈妈......在父母眼里你是一个正常的娃,爸爸陪你慢慢长大。然而对于父母而言,何尝不想经过治疗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融入这个社会,但目前自闭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干预治疗与其他治疗相结合进行一个综合的治疗来缓解一定的病情。该病病因复杂,现在医学界并没有彻底治愈的有效方法。即使自闭症患者到了成人,恢复得比较好的还是不可避免存在自闭倾向,比如他们与人接触的方式不适当,不能顺利使用语言与别人交流。
但随着医学人员对自闭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说明“肠道微生态在于自闭症相关的神经变化中具有作用”。居住在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微生物群,这些生物与人类处于共生状态。为了换取所需营养及生活环境,肠道微生物群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提高新陈代谢,并增强免疫系统。研究小组将研究对象转向了提供不同自闭症模型的老鼠。为了研究微生物在小鼠孤独症样行为中的作用,研究小组使用了“无菌”小鼠——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生长的实验室动物。来自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物通过粪便移植转移到这些小鼠体内,与来自没有自闭症移植的样本进行对比。来自自闭症个体的微生物群的小鼠表现出自闭症样行为,而未携带自闭症个体的微生物区系的小鼠则没有表现出这些症状。具体来说,他们与其他老鼠交往的时间较少,发声较少,并表现出重复的行为。这些症状类似于自闭症患者的行为特征。除行为差异外,小鼠大脑中的基因表达也发生了改变,代谢产物的种类也存在差异(代谢物是作为消化和微生物代谢的副产品产生的分子)。
在临床数据结果的显示下,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的交流改变可能在人脑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观点越来越受到关注。胃肠道症状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常见的共病,超过70%至80%的自闭症儿童有肠道症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没有任何形式自闭症的儿童中,这种肠道问题的发生率不到29%。便秘、慢性腹泻和食物消化不良是孤独症儿童常见的肠道问题,导致腹痛、睡眠障碍、自我攻击行为、易怒性、对声音和灯光的过敏等症状,对于自闭症儿童肠道问题的高发率,其中有种解释为“肠道微生态失调”。这个词描述了进入我们体内坏细菌比例不平衡,其中有益菌数量的减少,使合成维生素、消灭进入我们体内的有害细菌、通过肠道内壁过滤有害物质、消化难以分解的食物成分等功能减弱,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肠道微生物组分和代谢产物的改变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自闭症病理生理学的一个可能的致病机制,胃肠道起着重要的神经功能,因此有时被称为“第二大脑”。通过肠道神经和网络,胃肠道能够影响大脑,反之亦然。特别是对于难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的自闭症儿童,对这些儿童进行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治疗,补充有益菌数量,可显著改善其自闭症症状和行为。治疗越早,预后效果就越好。 图腾益生液中的主要成分为脆弱拟杆菌BF839,正常的健康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现代医学认识到脑肠轴是肠和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由免疫、迷走神经和神经内分泌途径构成。因此改善肠道微生态,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起到促进作用,脆弱拟杆菌BF839是自体菌,无毒副作用,且存活率高、对胃酸和胆汁耐受,吸收后体内活体率达85-95%。机体吸收并不需要额外耗费能量去分解、消化和吸收,直接参与机体内作用与代谢,重塑自体免疫微循环,对患者康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