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印象中,自闭症儿童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很少与外人交流。但有这样一类人群,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淘气包,常常无端兴奋、好动、喜欢说话,面对他们时,我们常常会将其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但经过医院的系统检查后,会被告知,这类孩子极有可能患有“高功能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与孤独症同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疾病亚型,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其发病率高于典型孤独症,是一种高端形式,属于一种高功能的自闭症。
往往患有此病的儿童在记忆能力方面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能力,例如能熟记道路、时刻表、站名等,也可能在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对人际交往,时常会行为刻板、思维固执、同时运动也显得不是那么灵活,还存在这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等问题。
游戏的兴趣:与其他孩子一样,多动症儿童对群体类的游戏兴趣更大,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而自闭症儿童可能某一时刻表现出兴奋好动,但不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物品的索要:多动症儿童会主动通过语言方式索要喜欢的物品,往往都很直接。但自闭症儿童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一般情况下并不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特定行为:一些特定的行为可以区分自闭症儿童与多动症儿童,例如自闭症的孩子会旋转自己,或者跳上跳下,把身边不能吃的物品也塞到嘴里。 交流互动:多动症儿童与自闭症儿童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这个孩子与其他同学或朋友之间有着怎样的交流互动。观察孩子有没有兴趣与其他人玩耍,是不是愿意做自己的事情,来判断是自闭症还是多动症。
病因相似但不相同
目前,多动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与遗传、神经系统异常、家庭成长氛围、日常生活环境等相关,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该症状。高发人群为男性,男女性别比4:1—9:1。自闭症可能与基因及外界环境因素相关,如:母亲的身体状况、居住环境、辐射等因素相关。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多学科共同干预,更多的孤独症患儿的社交、语言等功能基本不受影响,达到临床康复的水平,并且到目前为止儿童孤独症的治愈率也已上升至25%。
肠道菌群调节肠道功能和人体健康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也可以影响免疫和神经系统。人体肠道系统中约有100万亿个微生物,研究已确定肠道细菌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意义,并有证据表明,它们还可以影响情绪的处理和应付压力的能力。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是沟通和社交互动受损以及重复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被认为是执行过程中的功能障碍症状,会影响其他认知功能,例如注意力或认知性。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某些肠道细菌可能在塑造情感和社交领域的认知网络中发挥作用。已知存在微生物菌群—肠——脑轴,微生物菌群可以调节大脑发育,功能和行为的机制,包括免疫,内分泌和神经通路。
加州理工学院的学者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对于5-羟色胺的合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肠道内“无菌”的小鼠,血液中的 5-羟色胺的含量,比正常小鼠少 60%。没有肠道菌群,让我们快乐、放松的5-羟色胺也会减少。通过肠道菌群的对比,他们还找到了关键的影响因素——近 20 种产孢类细菌(如纳豆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促进了 5-羟色胺的生成。当研究人员将这些菌群,移植到肠道“无菌”的小鼠体内,小鼠血液中5-羟色胺含量显著上升。 自闭症患者经常会遭受肠道问题的困扰,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首席研究员艾丽莎·希尔-雅丁(Elisa Hill-Yardin)副教授说,试图了解自闭症的科学家一直在脑中寻找,但是与肠道神经系统的联系直到最近才被探索。希尔—雅丁说:“我们知道大脑和肠道共享许多相同的神经元,现在,我们首次确认它们也共享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肠道里有相当多的神经细胞,其数量仅次于大脑。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占据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也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活性的关键调节剂,肠道细菌种群组成的变化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多发性硬化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病(PD)等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会改变其中一些分子的水平,这些分子中许多作用于宿主神经系统,并且实际上在调节昼夜节律,焦虑水平和行为习惯中起关键作用。
其中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抑制致病性肠细菌、改善上皮屏障功能及调节免疫等方式,防止病原体定植,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免疫功能和防御屏障,改善自闭症人群的便秘、腹泻等问题,还能促进消化,恢复肠道健康,通过肠—脑轴的作用机理,达到情绪与行为的调节,进而减缓自闭症症状,降低其影响。并为自闭症患者及其家人带来真正的生活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