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听说过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这个概念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是一个尚未被全社会所熟知与了解的病症。
它会影响患者与他人进行沟通与相处,这种障碍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羞涩,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而大多数自闭症患者却无法理解。超过1/3的自闭症患者不属于口语交流者,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表达的欲望。除了交流障碍外,自闭症患者还喜欢遵循某一种形式,进行重复式动作。一些患者对强光和噪音敏感,又或是身体不便,行走方式与常人不同。部分患者还会有智商上的偏差,但有一半的患者,拥有中等及以上的智商,在自闭症患者中,常见部分人群对一些细节具有强大的长期记忆,部分患者会尤其擅长数学、音乐、科学或艺术等领域,正是由于自闭症存在多种症状,各不相同,病因尚不明确,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在治疗方面,越早确诊越有利于后续的治疗,事实上,很多自闭症患者在两岁时,就会显露出自闭倾向了,比如叫他们的名字时没有回应、避免眼神接触、反复摇摆手臂等,尽管自闭症无法被完全治愈,但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进行调节。科学家们也在通过不断地临床试验,寻找其他疗法。 科学家们发现肠道里有相当多的神经细胞,其数量仅次于大脑。肠道内的细菌可影响大脑功能,这可能听上去有点奇怪,但在大脑与肠道之间可以通过某些神经递质实现连接,称为肠—脑轴。位于爱尔兰的科克大学研究报告显示,肠道微生物可影响包裹在神经细胞轴突外面的绝缘膜——髓鞘的形成,从而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占据肠道的微生物群落也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活性的关键调节剂,肠道细菌种群组成的变化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多发性硬化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帕金森病(PD)等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会改变其中一些分子的水平,这些分子中许多作用于宿主神经系统,并且实际上在调节昼夜节律,焦虑水平和行为习惯中起关键作用。
肠道微生物的活动与肠道免疫系统密不可分,肠道中大约有100万亿细菌以及众多的真菌和病毒,肠道免疫系统中的微生物抗原可刺激延长炎症反应。在正常状态下,肠道中的黏液和上皮细胞所形成的屏障将大多数的微生物限制在其中,刺激形成稳态的免疫反应,一旦肠道内微生物种类失衡或炎症触发破坏了这种平衡,就会对肠道组织形成损害,侵袭性病原体的进入引起强烈免疫反应,会再次加剧肠道炎症,相继引发一系列反应,最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肠道炎症对中枢神经系统最典型的影响可能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反应和血清素活性的平衡,血清素会影响人的胃口、内驱力(食欲、睡眠、性)以及情绪。然而人体内90%的血清素都是由肠道产生,当我们情绪发生变化时,例如感到焦虑、压力大、生气时,体内的血清素就会减少。同样,血清素的减少还会带来苦闷、烦躁等不良情绪反应。
在自闭症患者中,最突出的发现是多达70%的自闭症患者存在免疫异常,使他们容易被感染,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就是肠道,人体70%—80%的免疫细胞分布在肠道。某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在《重大慢性疾病的根源与思考》的演讲中介绍道,肠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干细胞系统和微生态系统。对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是一场新的革命,它更新了大家的认知。自闭症常见胃肠功能紊乱,不同的研究结果显示,20%—90%的自闭症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常见腹泻、便秘、胃食管反流等,还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溃疡性结肠炎等。研究:肠道微生物异常,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真菌代谢产物增加,碳水化合物分解和运输受损,免疫病理学黏膜变化以及基因表达改变。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在自闭症中的潜在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指出,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达到70%,普通人则是25%,便秘人群减少到15%。
经过研究发现,正常的健康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才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抑制致病性肠细菌,改善上皮屏障功能及调节免疫等方式,阻止病原体定植,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免疫功能和防御屏障。弱拟杆菌BF839,它曾获国家“发明专利”、“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第二届爱迪生世界发明博览会特别荣誉金奖”、“世界优秀专利(技术)批准入美国转让证书”等荣誉,属于第三代功能性菌株。建议自闭症患者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可以改善患者排便、行为和社交功能,且通过重建肠道菌群可以改善自闭症相关症状,降低炎症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