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出现已有较长的历史,其起病隐匿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治疗方案也要伴随症状的波动适时调整。帕金森病是一种逐步进展的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帕金森病本身并不影响寿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配合健康、适宜的饮食习惯可更好的控制帕金森病引起的僵硬、震颤、姿势不稳、肌张力障碍等系列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很多人在不了解帕金森的情况下,可能对于帕金森还存在很多误区,尤其是治疗方面的,您可千万别踩雷了!
帕金森病常见的误区:
误区1:帕金森=帕金森综合征
两者不完全一样。帕金森综合征的范围更广,包含了:帕金森、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以及遗传性相关疾病等,是大约几十种疾病的集合。
误区2:帕金森病是罕见病
其实,帕金森病并非少见病,特别是老年人更容易罹患该病。据统计,全球有大约450万帕金森病患者,近一半在中国,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大约有1.7%的人患有帕金森病。
误区3:经常手抖=帕金森
“手抖”也就是临床上说的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常见表现之一,但并非所有帕金森病患者都具备这一特点。有些患者就仅有肢体的僵硬感,没有震颤,被称为非震颤型帕金森。另外,单纯的心理紧张、甲亢、使用激素等,也都可能会造成“手抖”现象。所以,“手抖”不一定就是帕金森,而帕金森也不一定会“手抖”。
误区4:帕金森病仅仅有运动症状
由于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姿势异常等,归类于运动障碍疾病,常被人误认为仅仅有运动症状。实际上,帕金森病也有很多时常被我们忽视的非运动症状,比如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头晕、焦虑、嗅觉敏感性下降、性欲减退、四肢疼痛、疲劳、多汗、尿频和便秘等。
误区5:帕金森=老年痴呆
帕金森患者在晚期会出现痴呆的表现,但与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理不同。帕金森的病因主要是大脑中的黑质退化;而阿尔兹海默症是患者脑部颞叶海马区发生病变,出现了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误区6:帕金森=活不久
帕金森是一种不会带来生命危险的慢性疾病,但是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至于患者的生命长度,要看治疗效果以及病情发展情况。平时学会调整情绪,加强脑力和体育锻炼,有利于帕金森的发病几率。
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几个常见误区:
一、新确诊的患者,一经诊断立即足量多种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管理,治疗药物也是逐渐调整剂量,千万不能快速大量加药,否则药物副作用大,且容易过早产生运动并发症等。
二、症状改善就停药
帕金森病是由于脑内多巴胺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引起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需要终生服药,症状改善只代表病情控制,莫以为疾病治愈,擅自减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症状恶化或严重副作用,且会影响后续治疗的疗效。
三、一经诊断就寄希望于手术治疗
并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病人都可以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且手术存在较大风险,一般只能明显改善运动症状,不同的手术方式、部位具有不同的效果及风险,术后患者仍需药物维持治疗,仅是药物的剂量可能减少。
四、轻易的植入性手术脑起搏器认识的误区
许多人误以为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即“脑起搏器”植入人脑即可以治愈帕金森病,不用在口服抗帕金森病药物了,这是误区。用微创的方法在脑内核团植入微电极,短期的疗效确实不错,但毕竟是一种创伤性的手术,在术后可能发生脑出血和脑水肿,病情加重,部分患者易复发。
五、盲目相信保健品、偏方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目前仍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国际上尚没有治愈的方法。患者千万不要被一些小广告误导,冒然服用偏方,既耽误了病情,又浪费金钱。
研究表明,帕金森的病因之根源,与人类肠道微生态有关。帕金森氏病(PD)是一种以α-突触核蛋白病为特征的进行性衰弱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涉及脑-肠轴的所有区域,包括中枢,自主神经和肠道神经系统。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产物通过一系列生化和功能输入与宿主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宿主的体内平衡和健康。实际上,帕金森患者中微生物群-肠脑轴失调可能是胃肠道功能障碍的基础,胃肠道功能障碍主要是在诊断前多年出现的,证实了病理过程是从肠道扩散到大脑的理论。微生态制剂图腾益生液中的主要成分为脆弱拟杆菌BF839,在健康的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肠道微环境才是一个平衡的状态,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刺激宿主细胞上特异的TLR增加血液中白细胞含量、增强巨噬免疫细胞等的活性。通过重建完善的免疫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属于自体菌,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通过改善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重塑健康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