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不减反增。
子宫内膜癌患者中70%~80%是在的患者是发生于绝经后发现患病,15%的患者是在40岁左右被发现患病的,5%~10%患病发生在30岁之前的患者是在30岁之前比较年轻的。子宫内膜癌之所以多发于绝经后的女性,是由于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会发生改变,并且近年多有年轻化的趋势。在临床上,人们发现肥胖、糖尿病与高血压三者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紧密相连!
若是女性雌激素合成太多,那些多余的雌激素被脂化后贮存于脂肪组织内,使得脂肪细胞中雌性激素的贮存量变多。与此同时,贮存在脂肪细胞内的雌激素又可不断地释放进入血液,代谢缓慢,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期作用下易于发生癌变。
调查发现,子宫内膜癌患者约有1/3患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1.5倍。
糖尿病糖尿病病人或糖耐量不正常者患子宫内膜癌之危险比正常人增加2.8 倍,在脆性糖尿病病人尤为显著,甚至在糖尿病已控制多年以后仍未必减少这种危险。 子宫内膜癌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手术治疗?
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早期患者,手术是为病理分期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及预后相关,切除病变的子宫和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决定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
子宫内膜癌患者什么情况下需要放疗?
一般术前放疗很少采用,但对于阴道大量出血,一般情况差、合并症多、短期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先行放疗止血并控制疾病进展。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前放疗以腔内放疗为主。
近年来研究表明,阴道微生物组的变化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益生菌通过影响病原细菌,诱导癌细胞凋亡和其它他抗癌活性,在对抗癌症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才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使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失去必要条件。脆弱拟杆菌BF839帮助弥补人体本身DNA的不足,可以释放消炎物质,使免疫系统保持平衡,控制毒素的吸收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