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己成为我国居民肿瘤死因的第七位,很多人人都有这样一种概念:得了脑瘤似乎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大脑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相比于其他部位,脑肿瘤似乎对生命的威胁更大。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部分脑瘤是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尤其是一些良性脑瘤,是可以治愈的。即使有些无法治愈,恶性脑瘤患者的生存年限也在大大提高,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有可能。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准已经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对脑瘤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下面就一起来探究吧。
脑瘤的分类:
脑瘤是一种比较通俗的说法,是脑及神经系统良恶性和动态未定肿瘤。从神经外科专业的角度来讲,脑瘤就是位于颅内的各种组织产生了异常分化增生的结果,主要是指所有的颅内肿瘤。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主要是神经上皮肿瘤、神经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鞘瘤、颅咽管瘤、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所有的颅内肿瘤按恶性程度从低到高分为WHO1级、WHO2级、WHO3级以及WHO4级。其中神经上皮肿瘤绝大部分是恶性肿瘤,可能为后三个级别,而其他类型的肿瘤基本上都是良性肿瘤,为一级肿瘤。颅内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大多能根治;而颅内恶性肿瘤则相反,生长迅速,难以根治。但这也并非绝对,肿瘤的生长位置也对治疗起了决定性作用,比如有些良性肿瘤长得位置比较深,发现时病灶已经很大了,手术就无法将其全部切除,而有些恶性肿瘤生长的位置在不是很重要的脑组织中,手术几乎能将其全部切除甚至治愈。
脑瘤可分为原来就有的原发性脑瘤和后来发生的继发性脑瘤。原发性脑瘤发生于颅内脑组织及其附属物等;继发性脑瘤是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转移或侵入头颅内形成的转移瘤。不论何种肿瘤都可直接引起脑组织的局部损害,影响脑血液循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颅内积水或脑水肿,以至于发生脑疝,威胁患者生命,所以无论颅内何种肿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为重要。
脑瘤的发病与发病率:
脑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根据目前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脑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约为每年万分之一。在全身肿瘤中,脑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胃、子宫、乳腺及食道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2%,儿童约占7%。
脑瘤患者的临床表现:
头痛:早期为阵发性头痛,早晨易出现,随肿瘤发展而加重,转为持续性头痛。
呕吐:常常在头痛加重时出现,呈喷射状。此症状易被误诊为肠胃疾病。
视力下降:由于颅内压增高发生视神经乳头水肿或垂体瘤等,直接压迫视神经。
癫痫发作:一些脑瘤刺激脑组织导致癫痫发作。
神经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生活懒散,智力下降等。
语言障碍:脑瘤侵犯的语言区可引起说话不流利或者听不懂话。其他还有运动和感觉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单侧耳鸣、听力下降、走路不稳等症状。
发现有上述症状时,患者可进一步就医确诊,目前医疗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和核磁共振(MRI)成像技术检查,后者比前者要更加精确。
脑瘤患者的饮食:
脑瘤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比较小,但消耗会增加,特别是脑恶性肿瘤,需要的热量比平时要增加。饮食上一般来讲,瘦肉、蛋、奶和新鲜的蔬菜、水果都可以食用,但是一些刺激性食物,比如辛辣、油腻的食物不建议食用,因为脑肿瘤往往伴有颅内压的增高,会使食欲下降。 脑瘤患者做完手术以后会有些特殊的要求,比如手术当天需禁饮食,就是说都要靠输液。从手术第一天开始就可以有流食,比如混合奶、米汤都是可以的。从第二天、第三天就可以半流食,三天以后就可以正常饮食了。但要注意的是,脑肿瘤手术以后头皮有切口,所以饮食上不要吃太硬的食物,以免在咀嚼过程中会引起头痛。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脑瘤的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原则是在保存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肿瘤。对于良性脑瘤来说,全切除脑瘤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对于恶性肿瘤来说,手术可以明确诊断、改善症状、减轻肿瘤负荷,为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对于脑瘤手术患者,建议配合现代微生态疗法辅助治疗。经三十多年基础试验和临床试验证实,通过微生态疗法针对人体肠道菌群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可提高细胞免疫,抑制S-180癌细胞生长,且脆弱拟杆菌BF839是无毒无遗传毒性的有益菌,属于自体菌,可以弥补人体本身DNA的不足,无兼容性的问题。脑功能对人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并及早加以防治,会有助于改善部分脑瘤患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