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占第一位的一种恶性病,也有少部分男性。国际的乳腺癌发病率在11%左右,而我国的发病率占女性病人的16%左右,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在中青年患者人群中发生率最高,早期确诊应当及时选择手术治疗,术后的生存期比较满意,5年的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也有很多患者生存时间能够超过20年。
乳腺癌典型症状是乳房肿物,没有疼痛感。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有一些是无意中发现乳房有无痛性的乳腺肿块或者体检做乳腺彩超的时候发现的。乳头出血或有分泌物,呈浆液,乳汁样或水样渗出者,良性病变可能性大,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或伴有肿块者癌性的可能性大,四十岁以下或无肿块的非血性乳头溢液常为良性,这也是乳腺癌的症状表现。如果到了中晚期,出现其它部位转移,会有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比如乳腺癌脑转移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乳腺癌骨转移可能会有骨痛、病理性骨折的症状。乳腺癌肝转移可能会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好、腹水等表现。乳腺癌肺转移可能会有咯血、咳嗽、咳痰的症状。对于三阴性的乳腺癌,很多患者确诊的时候已经处于进展期,治愈率能达到30%左右,在术后1-2年很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乳腺癌一般早发现,早治疗,能做手术治疗的话以手术根治为主,术后配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已经出现转移,说明病情比较晚,治疗效果相对比较差。
乳腺癌的发病与进展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其发病高危因素主要有:在生殖方面,月经初潮的年龄小,绝经期晚;终身没有生育或者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0岁。像乳腺本身的疾病,比如囊性增生或者乳腺导管不通等都有可能;还有长期用含有雌激素的食物或者药物都有影响。此外,还有一定的乳腺癌史家族遗传的现象,辐射的原因,或者饮食的原因,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控制更年期症状者等,这是综合性的因素影响导致乳腺癌的发生。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关于乳腺癌的相关问题。
一、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0~24岁年龄段处较低水平,25岁后逐渐上升,随年龄增长,发病率迅速上升,中国人发病年龄高峰40-60岁,50~54岁组达到高峰,55岁以后发病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2、全球乳腺癌发病的地域分布状况
乳腺癌的发病率具有世界区域性,主要是和人群的生活习惯、饮食、环境及遗传等诸多因素。
3、移民流行病学研究
国家、地区、人种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也显著不同。美国和北欧的发病率最高,欧洲南部和非洲次之,亚洲最低;也就是说,白种人发病率最高,黑种人居中,黄种人最低。国家、地区、人种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也显著不同。美国和北欧的发病率最高,欧洲南部和非洲次之,亚洲最低;也就是说,白种人发病率最高,黑种人居中,黄种人最低。
1、生殖因素
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生殖因素有关。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生殖因素有关。
1)初潮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小(<12岁)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率较大。
2)停经年龄:绝经迟(>55岁)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率较大。
3)月经周期:月经周期短且年龄在20~39岁期间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较大。
4)第一胎足月妊娠年龄:第一次妊娠年龄大于30岁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35岁以后第一次生产的妇女患乳腺癌危险性大于未生育妇女,未生育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较生育妇女增加
5)产次:高产次的妇女患乳腺癌的机率较小。最近有调查显示,两次足月妊娠间隔时间越短,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越小。
6)哺乳史:乳腺癌高发区较低发区人群的母乳喂养普及率低,且维持时间也短。 即首次足月生育年龄大,生育次数少,未进行母乳喂养等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2、性激素
内源性激素因素,女性体内过高的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等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外源性激素因素,女性停经后补充外源性雌激素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绝经后患乳腺癌的妇女,比健康女性体内总雌激素水平平均高15%~24%。 此外,催乳素以及其它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主要的结合蛋白IGFBP-3的水平)与乳腺癌的发病有着正相关性。而雌三醇和孕酮,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有保护作用。
3、营养饮食
1)脂肪与高热量饮食:乳腺癌的死亡率与各国平均脂肪消费量呈正相关,过多摄入脂肪和精加工的肉类可以增加患癌风险。
2)酒精:长期过量饮酒、酒精摄入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每天饮酒3次以上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50%~70%之多。
3)纤维素:纤维素对乳腺癌和大肠癌的发生都有抑制作用。膳食中的纤维素摄入增加,会使乳腺癌的危险性降低。
4)微量的营养素:植物雌激素,黄豆蛋白(主要是豆类产品中含有)及其重要成分对乳腺癌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肥胖症和体育锻炼
绝经后妇女肥胖症和体重增加者患乳癌风险增加,体力活动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
5、乳腺癌家族史
乳腺癌家族史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位女性患乳腺癌,其一级亲属(母亲、女儿、亲姐妹)患乳腺癌的几率较普通人群高2-3倍。其他血亲的发病率仅略有升高。
6、乳腺良性疾病病史
病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危险性与某些乳腺良性疾病有关,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经医院活检(活组织检查)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增生,都会有乳腺癌家族史患癌的风险。
7、其它因素
1) 乳腺X线片中腺体密度
近年发现乳腺腺体致密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具备未生育和腺体密度高两个因素的妇女患乳癌风险会增加7倍,二者有协同作用。
2) 电离辐射
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乳腺接受过多的电离辐射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电离辐射的剂量与频次,会影响乳腺癌患病风险,高剂量的辐射会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并随辐射次数增多而逐渐递减。
3) 药物
化疗药物在治疗肿瘤的同时,它们本身也有致癌作用。其中烷化剂可诱导多种实体瘤,包括乳腺癌的发生。
4) 化学预防制剂
在化学预防制剂中,TAM可作为乳癌高危妇女的预防用药,阿那曲唑―芳香化酶抑制剂可能会成为另一种化学抑制剂。
5)职业及身高
从事美容业、药物制造等职业的妇女乳腺癌的危险性较高。身高是绝经后妇女患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对于绝经前妇女身高与患乳腺癌风险关系不著。
6)其它系统的疾病与乳腺癌
像II型糖尿病等一些疾病,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携带抑癌基因BRCA-1,BRCA-2的突变基因的乳腺癌是遗传的。携带这两种基因的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的几率高达50~80%,遗传性乳腺癌占乳腺癌总数的5%~10%。除了上述两种突变基因外,还有如TP53、PTEN、ATM等其他几种和遗传性乳腺癌相关的基因,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性乳腺癌常见于年轻女性、多中心或双侧发病,而非遗传性乳腺癌则常为单侧发病、发病年龄较大。
对于具备乳腺癌高发因素的妇女,乳腺癌是可以预防的。比如双侧乳腺切除,就可以使乳腺癌的发生几率降至为零,但是这种预防措施对于中度以下有危险发生乳腺癌的妇女来说,是非必要的,而且显然过于残酷。对于大多数妇女来说,严密监测是一个好的策略,即每月一次乳房自我检查,每4~6月做一次临床体检,以及40岁起每1~2年做一次乳房摄片检查,争取早期发现乳腺癌。最好的预防就是早发现、早治疗。当然,一些化学预防药物也正在研究中。乳腺癌的病因虽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通过适当的控制饮食中热卡的摄入,同时加强锻炼,并且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降低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
《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指出,肠道细菌有助于增强抗癌疗法的疗效。实验证明,当某类微生物缺失时,治疗的效果就大大降低,微生物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防御功能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肠道微生态一旦失调,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包括癌症。因此,面对各种各样癌症的发生,调节肠道微生态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机理是通过有益菌在肠内定植的方式,快速补充有益菌数量,增强巨噬细胞、T细胞等免疫功能,加强吞噬肿瘤细胞能力。
相比于其它传统治疗,调整肠道微生态的辅助治疗,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在肿瘤治疗方面被应用并且认可,尤其是脆弱拟杆菌BF839,它是世界第三大菌属下的第三代功能性菌株,是从人体中提取的拟杆菌属下,唯一被证实对人体有益的自体菌菌株。脆弱拟杆菌BF839无毒副作用,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重塑自体免疫微循环,可将癌症复发转移几率降低到3%以下。正常的健康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脆弱拟杆菌BF839帮助弥补人体本身DNA的不足。可以释放消炎物质,使免疫系统保持平衡,控制毒素的吸收与积累。因其是自体菌,所以对人体不存在毒副作用和兼容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