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自闭症的关注,多集中在儿童身上,自闭症会降低他们与他人交流和情感联系的能力,最初这类患者被认为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而未受重视,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渐把孤独症看作为是一种躯体性的、与父母抚育方式无任何关联的发育障碍,1980年出版的《DSM-Ⅲ》首次将儿童孤独症视为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同时,自闭症也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说,根据2016年的数据,美国大约54名儿童中约有1人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中国自闭症人数逾千万,而12岁以下的儿童患自闭症人数达200万,自闭症发病率0.7%。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既包括了典型自闭症,也包括了不典型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症边缘、自闭症疑似等症状。ASD早期不易诊断,因此后续的治疗可能会延迟数年。同时是孩子,但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世界,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办? 保持心态积极很重要,注重自我情绪的调节、学习康复训练知识,孩子们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家长要成为孩子的训练师,训练中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来,才会有效果,同时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自闭症儿童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遭受意外伤害相关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普通人三倍。其中有1/4以上的死亡由意外受伤造成,意外窒息与溺水占其中的80%。
自闭症儿童容易在水源附近徘徊,特别是当他们感到焦虑时。触摸和感触到水,能让他们感觉到镇静,他们对水大多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水库、水塘、小河等是孩子们发生溺水危险系数最高的地方,家长一定要监督好孩子,不要私自去这些场所,建议较早地教会孩子游泳。 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都不一样,其心态也都不一样。不要过于纠结治疗的结果,在治疗过程中,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成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自闭症的治疗,家长们在努力,医学家们也在努力。肠道菌群在维持机体正常功能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调节机体的情绪、认知、疼痛和睡眠等,并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焦虑、抑郁和自闭症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也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调节者。
微生物与我们共栖共存,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生物体,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其实决定了我们的健康,以前我们知道肠道与我们的消化系统密切相关,但并不了解肠道还与我们的情绪、精神状态密不可分,大家都曾有过这种体会,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焦虑时,还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出现便秘、干呕、这些症状会随着你的情绪变化而有一些动态的改变,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它的代谢产物,影响我们的应激系统,肠脑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的调控,肠—脑轴(GBA)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CNS)与肠道神经系统(ENS)之间的双向连接。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与ASD相似的行为是遗传缺陷与环境危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导致子宫内和儿童期成熟期间神经发育异常。对自闭症儿童的粪便中的遗传物质分析显示,自闭症患者中观察到的细菌种类与数量和神经行为发育的改变有关,最近一项针对超过14000名ASD患者的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SD患者的炎症性肠病(IBD)和其他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更高。肠道健康发生问题,首要表现就是腹痛,但自闭症儿童由于存在一定的表达障碍,所以很可能家长们平时并不清楚他是否腹痛,这时可以通过行为观察来进行判断。部分自闭症儿童腹痛时,会寻找类似沙发背、椅子背、大抱枕等,把肚子顶在上面缓解疼痛。自闭症的外在行为表现与可能合并的胃肠道疾病还有哪些呢? 1.睡眠障碍:腹痛、胃食管反流。 2.自伤行为、发怒、攻击、对抗行为:便秘、胃食管反流、胃炎和肠炎。 3.慢性腹泻:吸收障碍、消化不良。 4.拒绝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失禁:便秘。 5.腹部不适:胃食管反流、便秘、肠炎、消化不良。 6.胀气:便秘、乳糖不耐受。
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会导致免疫的激活,其中代谢产生的一些毒素和神经递质,进而影响大脑的语言认知和感知觉,造成这些功能的异常。肠道微生物在肠道上皮细胞的发育、维持和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自闭症人群中肠道内有益菌数量低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态结构紊乱,这时需要通过补充有益菌的数量,重塑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才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抑制致病性肠细菌、改善上皮屏障功能及调节免疫等方式,防止病原体定植,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免疫功能和防御屏障,改善自闭症人群的便秘、腹泻等问题,还能促进消化,恢复肠道健康,通过肠—脑轴的作用机理,达到情绪与行为的调节,进而减缓自闭症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