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起,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死亡原因的首位。脑血管疾病是由脑血管本身的病变和血流循环障碍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分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急性脑血管病又叫卒中,包含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其中,我国卒中的死亡人数约占全球脑卒中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柳叶刀》论文显示:我国年龄标化的卒中患病率为1115/10万,每年年龄标化发病率为247/10万,死亡率为115/10万。今天是第15个世界卒中日,我国现有700余万卒中患者,每年还会新增200余万名卒中患者,而多达数亿的人群该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当大脑在发生卒中之前,是否有什么预警我们能提前捕捉到?
1.手麻:肢体的麻木,不少都是因为血液循环出了问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而心血管不好,往往也意味着全身血管都存在一定问题,包括脑血管。卒中的发生,会影响脑部神经细胞的供氧及营养。像叫“脊髓丘脑束”神经纤维束受到损害,就会影响我们四肢的的痛、温、触及压觉,继而出现了手麻的感觉。
2.健忘:短时间内出现健忘,表现出记忆力的迅速下降。与老年痴呆不同,这种表现往往是非常突然的,例如出现突然找不到钥匙、找不到存折等日常或贵重物品。这是大脑皮层高级功能受损的表现。
3.说错话:具体表现可为命名性失语,例如知道这是手机,但说不出这是手机。脑卒中的语言障碍是因为脑血管病所致,如脑出血、脑梗死影响到语言中枢所致。
4.看不全:如果当脑中枕叶部分受损,可能会出现偏盲。造成视野受损,不敢下楼,不敢过马路,如果出现这种症状,我们要高度警惕,大量卒中患者存在眼球运动障碍或调节受损,并可表现为复视、INO、一个半综合征,以及包括注视、扫视或平滑追随运动的麻痹或轻瘫。
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的预防具体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这四点,这也被称为“健康的四大基石”。这个理念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同样也适用于预防冠心病、糖尿病等一系列“生活方式疾病”。选择良好生活习惯的人群比其他人群脑梗塞的发生率降低80%。其次,还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糖,这些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服药。 结合今年的宣传主题,科学运动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措施,以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但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科学运动有助于提高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控制,进而减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卒中常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有数据显示,在30—49岁的年轻人中,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在逐渐上升。年轻人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传统危险因素在年轻人身上普遍提前,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因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在年轻人中并不少见,这类病因约占年轻人脑卒中病因的20%。二是颅内先天或后天的异常,还有比如像大动脉炎、动脉夹层、烟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这些病因造成年轻人发生卒中的主要原因。
脑卒中的康复
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常规方式为平时给予床上的锻炼,良肢位的摆放,还有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与语言康复训练等等。一般在医院内,会有康复科的医生给予正规的神经康复治疗,包括到康复室做精密功能的训练、站立床的训练、机器辅助的力量性训练等。另外如果病人卧床,要重视床上的锻炼,辅助以针灸、床边理疗和按摩等。 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代谢性疾病有密切关系,肠道微生态在维持人体健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体许多健康问题是由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可通过恢复微生态平衡缓解与治疗,如腹泻、便秘、过敏性疾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国内外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使用特定的益生菌可有效地进行预防与治疗。
建议使用微生态疗法,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才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脆弱拟杆菌BF839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其代谢物能阻碍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促使胆固醇排出体外,降低血液中血脂和胆固醇的浓度,防止胆固醇和血脂在血液中沉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压,具有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活性的作用。脆弱拟杆菌BF839代谢产物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纤维蛋白原结合到血小板上,有预防高血脂、血稠、抗血栓的作用。从而对心血管及血流循环障碍所可能引发的脑部疾病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因卒中所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甚至部分患者的癫痫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