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们的血液中合成红细胞的最重要元素就是铁,我们在正常饮食中就可以获取铁离子,当人体每天的摄入量与消耗量达到平衡,就不会出现缺铁性贫血,由此可见,较低的摄入量与高消耗的排出量是其最大的影响因素。缺铁性贫血可能会导致疲劳或疲倦,呼吸急促或胸痛。缺铁性贫血指血色素的含量,成年男性<120g/L、成年女性<110g/L、孕妇<100g/L即定性为缺铁性贫血。
1.失血:溃疡,结肠癌或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药物(例如布洛芬和萘普生)会使胃肠道出血。某些罕见的遗传病,例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会导致肠道出血。女性月经期过长,受伤出血或手术出血也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2.摄取量不足:机体摄取不足,如营养不良、胃肠道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等。同时每摄入10至20毫克铁,仅吸收1毫克铁。无法均衡饮食的人可能会患上某种程度的缺铁性贫血,不同年龄和阶段的每日建议摄取铁含量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参考下表: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1.皮肤颜色异常、发白:一般来说在临床上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主要表现,贫血的时候,患者的机体会通过神经体液进行调节,重新分配有效血容量。患者的皮肤黏膜就会出现供血减少的问题,同时因为单位容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都呈现出了减少的趋势,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黏膜颜色苍白,缺少光泽以及粗糙等问题。
2.精力不足与疲劳:由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身体携带氧气的浓度能力下降,病人很容易出现疲乏无力的感觉,一般安静状态下疲乏无力的感觉不明显,但是当机体运动时,疲乏无力感觉会更加明显。
3.心律加快:贫血会导致机体各个组织细胞能量供给不足,通过神经反射可以促使心率代偿性的加快,以满足机体组织细胞对于能量的需求,所以患者容易出现心跳加快表现。患者如果存在轻度贫血,正常情况下可能不会出现心跳加快症状,当活动或情绪激动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上述表现。
4.异食癖:铁元素不仅提供造血功能的运作,还会参与大脑海马体的发育。当胎儿在母体发育时,若铁元素缺乏就会对海马神经的发育造成影响。在出生后如果长期以往缺铁,大大增加影响脑部正常发育的几率,导致出现异食癖的特殊现象。
5.手脚冰凉:循环血量不足或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末梢循环不良”。
饮食调节:用富含铁的食物饮食可以帮助治疗缺铁性贫血,如肉类中的牛肉、猪肉、羊肉;鸡、鸭等家禽的肝脏;鱼类中的沙丁鱼、带鱼等;贝类中的蛤,贻贝和牡蛎;蔬菜中也有丰富的铁元素可以被人体所吸收,黑木耳是目前已知含铁量最高的蔬菜,同时西兰花、羽衣甘蓝、萝卜、豌豆等也含有大量的铁元素。
铁补充剂: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则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等,无机铁剂的副反应较有机铁剂明显。
2012年的中国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调查显示,共有7972例肿瘤患者有血红蛋白(Hb)记录,CRA发生率为60.83%,其中轻度贫血40.84%,中度贫血15.67%,重度贫血3.47%,极重度贫血0.84%。CRA会加剧肿瘤乏氧(乏氧会导致肿瘤复发、侵袭、转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乏氧导致肿瘤恶性进展,同时乏氧也会影响多种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肿瘤贫血的治疗需明确患者因何贫血。若因消化道穿孔、肿瘤破溃或动脉破溃等较大出血而引起贫血,则需首先止住出血点,而后通过手术或其他临床方法去除诱因,若因患者长期饮食较差,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或促红细胞素等,需进行相应的补充,可静脉或皮下注射来纠正贫血。
肿瘤患者想要改善贫血症状,最重要的就是增强自身的体质,当肿瘤病症得到较好的治疗后,贫血等症状也会随之减缓或消失。脆弱拟杆菌BF839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阻断致癌物、提高免疫力、克服肿瘤的多重耐药性等功效,同时对放化疗后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头疼、发烧、白细胞下降等毒副作用能够有效的缓解。化疗药物可损伤患者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尤其是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降低危害巨大,轻则会造成口腔感染、急性肛周脓肿,重则会引发败血症,脆弱拟杆菌BF839可诱导嗜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的循环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有助于免疫系统发挥功能,控制毒素的吸收与积累。因其是自体菌,所以对人体不存在毒副作用和兼容性问题,请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