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增长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某些国家和我国的大城市当中,发病人群中以男性居多,男女之间的比例为5:1,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也称为支气管。根据肺癌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方法,一般通过病理检测区分其类型,肺癌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除了小细胞肺癌之外的肺癌,都可以称作非小细胞肺癌。
1)小细胞肺癌相对来说发病率较低(低于鳞状细胞癌),发病年龄的患者往往会更年轻化一些,男性多于女性,通常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小细胞癌的恶性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发展速度较快,出现转移的时间也会更短一些,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是广泛的转移方式。所以小细胞肺癌比非小细胞肺癌更严重。
2)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相对较少见),支气管腺体癌等,在这些当中最常见的就是鳞状细胞癌,男性占的比较多,约半数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分化程度较低,容易发生血行转移,女性相对来说比较多一点。癌肿生长的速度比较缓慢,病程相对来说比较长,通过淋巴结转移,相对来说发生比较晚,癌肿病灶比较小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发生血行转移。
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从症状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都可以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部不适及气短等。略有不同的是,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能会有咳嗽,乏力,消瘦,咳血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胸痛、声音嘶哑、乏力等。
小细胞肺癌可分为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混合型三个类型,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20%。非小细胞肺癌是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和其他罕见肺癌在内的一大类肺癌,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80%。也就是说,二者的患者比重大概是1:4。
小细胞肺癌比非小细胞肺癌要更严重一些,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治疗手段和预后不同。
1)小细胞癌发展速度非常快,一般首选的治疗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外科治疗对这种类型肺癌患者几乎不起主要作用。早期疾病局限在肺内时,化疗之后还要对容易发生高危转移的部位进行定期复查,密切随访,比如头部。也有一些报道称,部分患者甚至有必要做预防脑转移的治疗,比如预防性全脑照射等。小细胞肺癌治愈例是非常低的,生存期多数仅为2-3年,相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时间要短,要定期复查周身,警惕发生远处转移,发生转移之后可以更换化疗方案,目前还可以考虑口服靶向药物艾坦进行姑息治疗。
2)非小细胞肺癌的癌肿生长速度比较缓慢,病程较长,它也会发生淋巴转移,但是转移的不会那么快。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可以采取的治疗方式多数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如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对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达到80%左右。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腺癌和鳞癌,如果发现疾病为早期,病灶局限肺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果疾病发生了远处病灶的转移,可以根据转移灶,针对转移灶的发生部位进行化疗、放疗。如果病理类型是腺癌,可以完善基因检测,选择靶向药物治疗。
此外,在治疗方法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不断向肠道微生态领域发展,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态与肿瘤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价值的发现和启示不断涌现,通过一定的手段干预肠道微生态的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人体和外界的环境一样,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当人体失衡、肠道菌群失调,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有害菌占据主导从而产生疾病,细胞的长期累积受损会导致癌症。肠道粘膜作为人体第一道屏障,对健康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们人体免疫的70%是被肠道免疫占据的。
2011年,马兹曼尼安和同事在美国《科学》(Science )杂志上发表论文,阐明了微生物与哺乳动物之间的共生现象:“脆弱拟杆菌对人体非常有益,帮助我们弥补了人体本身DNA的不足,”脆弱拟杆菌能够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然而业界专家也在担忧,脆弱拟杆菌是一种濒临灭绝的菌株,很多人体内的脆弱拟杆菌的占比明显不足,这也与高发病率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辽宁著名微生物专家张季阶教授曾经提到,脆弱拟杆菌BF839在人体中占比32%,才能维持机体健康。肠道微生态,是调节我们机体平衡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肿瘤患者来说,都应该在治疗方案中加入微生态疗法,将能满足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有益菌——脆弱拟杆菌BF839供给到所需比例,重塑自体免疫微循环,才能够抵御肿瘤细胞的侵蚀,达到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减缓疾病对身体的损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