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益生贝悦思带我们来回顾一下多动症作为一种疾病被认识的过程,涌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正在逐渐接近对人类心理、行为的本质的了解。因为行为问题不像发热、肺炎,有明确的检查指标,多动症和正常人之间缺乏清楚的界限,对于这样一些涉及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问题,科学家们经历了100多年的认识过程。
早在1854年,德国的哈夫曼写了一首关于好动男孩菲利普的诗配画。这可能是最早对儿童多动行为的描述,当时父母们觉察到这些孩子难于管理,但是还没有认识到是病态,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行为问题会消失。当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只能对他们严加管束,其结果当然是无济于事。当这些问题持续到青少年期,这些孩子又会被看做是行为古怪、粗詹、易激动的社会另,而对他们采取厌弃的态度。
1902年英国医师司提尔爵士第一次在医学文献上报道了24个多动的孩子,认为他们在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守社会规范时出了问题,病因可能属于神经性疾病学范畴,而且惩罚对这些行为没有效果。
1917一1918年脑炎大流行,医生们发现一些儿童患脑炎恢复后,出现了多动症状,联想到与多动症的行为有类似之处,认为多动症的病因亦为脑损伤,而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儿童脑损伤综合征"。当时的治疗办法是采用一间特殊教室,除了与讲课内容有关的必要用具外,教室不挂装饰品,老师都穿着朴素,不佩戴任何首饰,认为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分心。
1937年,一位名叫布雷德利的医生将一种兴奋性药物试用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发现其在改善行为和提高完成作业的能力方面有着戏剧性的效果,这一发现被誉为儿童精神药理学的开端。随后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多动症儿童并没有大脑的损伤。
1963年,在英国牛津召开的国际儿童神经性疾病学研讨会上,专家提出在该症的病因尚未明确之前,暂时使用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这一诊断名称。这一术语到现在还用于一些脑损害患儿。
在20世纪60年代,医生们注意到这些儿童的多动行为,而命名为“儿童多动综合征",并把孩子的行为问题归咎于父母教养不当,认为是情绪问题导致了儿童的多动症状,并应用长程的游戏治疗或心理治疗来解决情绪问题。
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多动症存在认知缺陷,开始研究注意的本质以及多动症的注意特征,诊断名称也相应改为:注意缺陷障碍(简称ADD)。治疗方案包括:建议父母在家庭内采用行为矫正技术,根据儿童的情况因材施教,还可以采用特殊教育。采用饮食疗法:去除那些人工合成的调味品、色素、防腐剂或糖类等。
随着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人,人们发现在这类儿童的临床表现中,多动和冲动症状密不可分,这提示抑制能力不足可能是多动症的根本问题。在1987年改称为目前的名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治疗方面,开始用认知行为治疗帮助儿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之后又发现有的患儿以注意力缺陷为主要表现,有的患儿以多动冲动为主要表现,有的既有注意力缺陷又有多动冲动。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认识到多动症,开展了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研究,目前,正在形成一个儿童精神科、儿童神经科、儿科、儿童保健及心理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协同作战的崭新格局。图腾生命科学的科研人员为儿童多动症的干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研制出一套全新的儿童多动症的管理方案即图腾益生贝悦思管理方案:该方案是依据“肠脑轴”理论来实行的,其有效成分朱红硫磺菌ttys-997可以显著抑制LPS(脂多糖)诱导小神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并能减轻炎症因子表达。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对孩子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并且有效的促进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再生,逐渐恢复患者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该管理方案不但含有朱红硫磺菌ttys-997,还有另一种有效成分鼠李糖乳杆菌TT628,是人体的肠道源生菌,可以平衡人体免疫。可以改善儿童偏食、厌食、生理发育迟缓、过敏和呼吸道感染问题。从而彻底有效的干预儿童抽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