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RC)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老百姓俗称“大肠癌”,它是近20年里发病率快速提升的癌症,并且往往在40—50岁以后发病率显著提升。然而对于已经患上肠癌的患者来说,除了要面临癌症本身所带来的病痛外,治疗所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患者生活。
1.皮肤的不良反应:放射部位皮肤出现色素沉着、破损、感染。
2.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症状。
3.泌尿道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膀胱炎,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尿路感染症状。
对于直肠癌患者而言,手术前与手术后的放疗,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病人的膀胱,或者有些肠道的刺激反应,病人会产生尿急、尿频、大便增多等次数增多。特别是有些肿瘤的位置靠近肛门区,这种情况下,反应会更大一些。
1.排便次数增多:术后患者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多是因为在手术过程中部分肠管被切除,肠道变短所引起。还有部分患者是因为肛门的控便功能受损,不能控制大便,引起大便次数多。表现为里急后重,同步口服卡培他滨亦可导致肠道反应。
2.腹泻:由于术前肠道准备,术中肠道被切断后重新吻合,术后较长时间的禁食,在加上术后胃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正常,术后早期容易出现菌群失调,引起腹泻。
腹痛、腹泻: 轻度的腹泻,可以适当服用黄连素(盐酸小襞碱片)和思密达(蒙脱石散)止泻,待腹泻停止后停药。如果仍无效,还可以选用洛哌丁胺或苯乙哌啶等强效止泻药物治疗,这两种药物可以抑制肠道蠕动,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矫枉过正发生排便困难。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者可以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患者可以选用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和痔疮栓治疗。
皮肤破溃: 部分患者放疗期间皮肤如果出现皮肤破溃,就需要立即停止放疗。对与比较轻微的患者,局部用湿润烧伤膏外涂,暴露数日就可以愈合。有渗液感染的,可局部配合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使用抗生素治疗。较严重的皮肤红肿破溃,就需要每日外科换药,可以采用黄连素粉或西黄胶囊外喷清热解毒。
面对癌症,我们自身也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治疗,如微生态治疗,它是复原细胞微环境的基础。正常的健康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使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失去必要条件。脆弱拟杆菌BF839帮助弥补人体本身DNA的不足。可以释放消炎物质,使免疫系统保持平衡,控制毒素的吸收与积累。因其本身源于人体是自体菌,所以并对人体不存在毒副作用和兼容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