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日常生活饮食规律、生活习惯的改变,令结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一般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但目前随着环境的改变,结肠癌越来越年轻化了。对此,不少人都以为结直肠癌是一种癌,其实不是的,结肠癌与直肠癌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是相似却又完全不同的癌症。
从人体结构上来看,结肠和直肠都属于大肠的一部分,且结肠和直肠的解剖特点基本一样,位置也都处于消化系统的末端。但结肠主要用以吸收我们日常摄入的水份,直肠则用以存储粪便。因为结肠与直肠存在太多相似之处,因此结肠与直肠的癌变症状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便秘、腹泻、血便等,但也正是因此很多结肠癌患者都会将自己的病症与直肠癌症状相混淆。不过二者也存在着不同之处,结肠癌早期并无特殊症状,中后期主要症状有排便次数增加、腹泻、粪便中带血、脓液或黏液,常见症状可为体质的改变,如身体莫名消瘦而无力,甚至会出现腹部明显肿块等。直肠癌相较于结肠癌程度较轻,一般表现为大便颜色、习惯等的改变,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肠梗阻的症状。
一、家族遗传
结肠癌具有遗传性,如果家族内的人员多发结肠息肉以及有结肠癌相关病史的话,那么家属患上结肠癌的几率会增大。
二、肥胖人群
肥胖带给我们的不仅只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性疾病,还会引发癌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肥胖者更容易患上结肠癌及直肠癌,肥胖程度越高,患癌率就越高。
三、饮食不善人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常年有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习惯的人群更容易诱发结肠癌,如喜欢油炸、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像方便面、油条等这些不健康食品,便会造成肠癌基因损伤,从而影响人体肠道菌群的平衡。
四、不良生活习惯人群
压力是癌症的主要诱因,年轻结肠癌患者生活大多不太规律,不注重劳逸结合,习惯于熬夜。甚至部分人群,会形成晚上熬夜学习、工作的不良习惯,以此诱发癌症的形成。
虽然目前我国医学在不断进步,但即便如此也无法确保肿瘤治疗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根治率。任何肿瘤的根治率都是依靠肿瘤的分期来决定的,结肠癌患者的根治率同样是根据结肠癌分期来决定的。可以说发现得越早,结肠癌获得根治的几率就会越高。相较于其他癌症,结肠癌可以算是幸运癌了。因为早期的结肠癌,甚至是中期的结肠癌都有着很大的治愈机。且结肠癌的治疗方法有很多,除手术外,还可以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微生态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有效提高结肠癌患者的生存率。近年来也有研究显示,我们人体的肠道菌群系统对结肠癌发生、发展中都有着一定的作用。肠道菌群作为我们人体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它们对人体具有刺激免疫功能、合成维生素、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抑制病原体增殖、促进物质代谢与吸收、降解胆固醇等作用。一旦我们人体中的肠道菌群受到影响出现失调情况时,失调的肠道菌群不仅会引起肠道微环境变化,还会损伤肠黏膜细胞,可以说肠道菌群的失调与结肠癌发病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而益生菌作为肠道菌群重要的组成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系统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或者直接抑制肿瘤相关分子,同样机体肠道中数量最多的有益菌双歧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它可以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凋亡从而阻止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晚期结肠癌患者的治愈几率显然要比早中期结肠癌患者的治愈几率低很多,但并不是说晚期结肠癌就成了不治之症。对于晚期结肠癌无论是传统的放化疗治疗还是免疫治疗都是有一定效果的。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以辅以图腾益生脆弱拟杆菌BF839修复肠屏障,缓解放化疗副作用所带来的恶心呕吐症状,增加食欲和营养吸收,调节肠道微生态,提升治疗效果。同时,微生态疗法可以针对在治疗中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修复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减轻部分化疗药物对患者肝肾等脏器的损害。结肠癌,在生活中总会被我们忽略,经常会被遗漏。如果能做好检查,早期发现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一般可达到90%以上。而对于结肠癌患者,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必要时可以借以脆弱拟杆菌BF839通过抑制致病性肠细菌,对腹泻进行控制,减轻对胃肠道的损伤。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防止复发和转移,从而增强结肠癌患者的治愈率,实现长期带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