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益生专家指出结肠癌是我们生活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是针对40~50岁人群是结肠癌的高发人群,结肠癌病情通常比较复杂,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结肠癌患者通常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一旦被确诊患上恶性肿瘤,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就是还能活多久这类问题。实际上不同种类的恶性肿瘤,所分期的方法也存在着一定区别。就结直肠癌而言,分期其实并不像我们认知的那样简单。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性地以为结肠癌只有早中晚三种情况可分,然而它的分期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其中有11期之多,其中又以0期的预后情况为最理想状态。
虽然早中晚分期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理解,但结合结肠癌的临床实际情况,然而这种分期的方式其实并不精细和科学。现在在临床上,一般都会参考2017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公布的标准,以此标准下通过T(原发肿瘤)、N(淋巴结)和M(远处转移)三个维度进行判断,从而再对结肠癌进行总的分期,这种方式也被称为TNM分期系统。
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每个维度内部都各自可再次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医生会根据T、N、M的不同情况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医生会根据T、N、M的不同情况对结肠癌患者进行分期。总体上结肠癌可分为的0、I、II、III和IV期,其中Ⅱ、Ⅲ、Ⅵ期又可以细化分为相应的A、B、C三期,也就是结肠癌可以更加精细地分成11个分期,不同的分期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也大不相同,这也是结肠癌不能简单地使用早中晚划分的原因。
因此如果我们要对结肠癌进行详细分期的话,结肠癌患者需进一步明确原发肿瘤、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这三个指标的具体情况,一系列相关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通过胸、腹、盆腔CT乃至磁共振、PET-CT都可以进一步了解结肠癌患者体内肿瘤以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并随之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明显的腹腔、肝脏、肺、骨、脑以及远处淋巴结等部位的转移情况。但也可能存在转移设备检查无法发现的状况,从而延误治疗。因此对于结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转移现状,需要通过长期复查来进行确认。
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在潜意识中认为恶性肿瘤就等同于绝症,而患上恶性肿瘤无论是针对结肠癌患者本身还是患者家庭而言都是一种不幸。但恶性肿瘤真的等同于绝症吗?其实不是的,如果恶性肿瘤能够在早期及时被发现,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不幸中的万幸。
早期结肠癌的治疗效果以及结肠癌患者的预后效果都较为理想,平均可达到治愈状态。同样初期患者可通过手术治疗手段进行切除,而0期就是属于这样的安全期。实际上0期也就是结肠癌中我们常说的原位癌,这种情况下癌细胞还未进一步进犯患者其他脏器组织,也不存在转移,因而它的预后情况相较于其他而言更好。
结肠癌的肠壁一共可分为7层,0期结肠癌的癌细胞仅仅局限于结肠癌患者最里面的上皮内层或固有层,并未实际穿透粘膜肌层,所以不存在淋巴结以及远处转移情况。大部分患者可将肿瘤直接切除便可达到治愈状态。
但目前现代医疗手段对结肠癌的治疗效果仍未达到理想状态,死亡率久居不下。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提高对结肠癌治疗效果的治疗手段,于是有研究发现我们人体的肠道菌群在结肠癌治疗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其中大约20%的癌症受到人体微生物的影响,与恶性肿瘤风险相关的微生物在一部分人体中定植,从而让一小部分人患上癌症。因此我们可以说宿主基因、饮食结构以及炎症的具体状态都可以成为影响微生物与结肠癌发生之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健康的肠道菌群是维持宿主对病原体防御的必要条件,肠道菌群的紊乱失衡,则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和产生毒性代谢物而导致结肠癌的发生。
结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可能的过程,至今我们依旧无法得出具体结论。但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遗传变化都有着明显的数据统计,数据表明炎症性肠病的5年累积恶性肿瘤风险为33-54%;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四倍。其中炎症性肠病可以加速人体肠道菌群的变化,一旦出现失衡就会加重患者炎症性肠病的病情,最终就导致了结肠癌的发生。
因此调节缓解肠道菌群的失衡成为了治疗结肠癌患者的重中之重,适当时可以辅以图腾益生脆弱拟杆菌BF839对肠道菌群进行改善上皮的完整性,恢复肠道屏障作用,维持其正常功能。在修复结肠癌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同时,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降低复发的几率。除此之外结肠癌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均衡营养,适当运动,以此重建抵抗力,抑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实现长期带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