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感染率较高的细菌类型,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病的罪魁祸首,也是造成胃癌的元凶之一。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肠化的患者,根除Hp是阻断其演化为胃癌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最为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证明,还有大约70多种疾病与之相关;就单是胃病而言,有Hp引起的胃病发病率是其他原因的6倍左右。因此,在消化科,很多医生都会建议检查并根除Hp。
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达约50%,Hp胃炎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所有Hp阳性者均有必要治疗。因此,现阶段仍然需要根除指征,以便主动对获益较大的个体进行Hp“检测和治疗。
目前我国推荐7种铋剂四联疗法,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根除Hp方案:2种抗菌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疗程推荐为10天或14天。
1.抗菌药物 目前抗Hp抗菌药物主要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及甲硝唑等,推荐餐后口服。
2.质子泵抑制剂(PPI) 包括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艾普拉唑、兰索拉唑,推荐2次/日,餐前半小时口服。
3.铋剂 包括枸橼酸铋钾(220mg)和果胶铋(标准剂量未确定),推荐2次/日,餐前半小时口服。
4.如何选择组合方案? 7种根除方案组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率:
备注:C:根除率85%~89%,B:根除率90%~94%。
尽管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和方法有很多,然而在临床治疗中,仍有许多患者辛辛苦苦吃完了疗程,检测还是阳性。许多患者为此忧心忡忡,身心俱疲。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药物的耐药问题和用药质量问题、未严格规范用药、吸烟、饮酒、口腔问题、与家族感染成员接触、年龄等等其他因素。因此,对于Hp的感染来说,预防很关键。
Hp主要通过口-口、粪-口、胃-口途径感染,由此可见,Hp主要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所以可从口作为切入点做好预防。 1.共餐:Hp细菌经常潜伏于携带者的唾液中,因此需注重口腔卫生。其次,Hp可在进餐时通过筷子致人-人之间进行传播,所以应采用分餐制度,并且对碗筷等餐具进行定期消毒,以降低细菌感染率。另外,应避免对婴幼儿用口对口喂食。 2.饮用水:相关研究资料显示,Hp在河水中可以存活至少3年,在自来水中可以存活4-10天,因此应尽量饮用开水和食用熟食,牛奶应消毒后饮用。 3.有效的Hp疫苗,将是预防感染的最佳措施。
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不可忽视人体微环境的平衡。人体细菌细胞数量是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数量是人体基因数量的100倍以上。因此,人体实际上是由人体自身细胞和微生物细胞组成的“微生物体”,人体肠道微生物是参与人体代谢、人体免疫等多种正常生理过程的“人类第二基因组”。肠道免疫占比人体免疫70%,肠道菌群参与人体的重要免疫及代谢过程,提供各种酶和生化代谢通路,而且还能激活人体的肝脏酶系统,并促进肠免疫系统发育、诱导T细胞分化,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益生菌的比例减少,肠道内的营养物质被有害菌吸收,使其数量逐渐增大。人体内脆弱拟杆菌BF839占菌总量的32%以上,才能保持人体微环境的平衡。因此,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尤其是对细菌感染及肿瘤患者康复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