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发病和死亡例数均约占世界的50%,已成为真正的“胃癌大国”。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较2014年的380.4万增加12.5万人,增长率为3.2%;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人别确诊为癌症。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第二位就是胃癌。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70%的胃癌新发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东亚的病例就占了约50%,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国。中国胃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占全球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183个国家中分别位于前6位。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胃癌的发病率正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5岁前处于较低水平,35岁及以上变开始快速上升,平均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85岁之后才有所下降,而且男性的发病率一直要高于女性,50岁以上的男性胃癌发病率比同期女性的2倍还多。
2017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的发病和死亡例数均占了全球数据的将近一半。而农村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始终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按比例可粗略计算出,每5分钟就有3人在胃癌的折磨中丧生。这一数字之所以这么高,除了跟饮食习惯有莫大关系外,还跟发现得太晚有关系。由于起病时不易发觉,疼痛如果不剧烈很容易会被患者所忽略,所以胃癌被发现时,常常已经处于晚期,治疗效果欠佳。我国的胃癌患者大约只有不到10%的人是发现在早期的,这个比例与日韩两邻国相比都相差甚远。专家建议,如果你超过40岁、有胃癌家族史、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就要注意定期去做体检。尤其是这四类容易患胃癌的人,一定多注意自己的健康:
1、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一定会引起慢性活动胃炎,除了少部分人会消化不良、溃疡、患恶性肿瘤,70%的患者都没有症状。这种主要通过唾液传播的细菌,是首个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可对人类致癌的原核生物,家里一旦有人感染,家属往往也会受传染。除了炎症,在其他与胃癌相关的病症中,它也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不是感染了它就代表就和胃癌划上等号,但感染人群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性可高达未感染人群的4-6倍。体检报告如果显示有幽门螺杆菌,那么一定要引起重视了。
2、爱吃高盐、油炸、烟熏、烧烤类食物,常吃剩菜剩饭
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从全球范围来看,胃癌在东亚地区尤其高发。过量摄入食盐,直接损伤胃表面黏膜,会引起胃粘膜细胞改变,导致胃酸分泌异常。而且在发酵和消化的过程中,高盐食品会产生亚硝酸胺,属于强致癌物质,会影响人体内的基因表达,破坏DNA信息,从而诱发癌症。经亚硝酸盐处理过的肉类在油煎、烧烤、烟熏时,还会产生大量的一种更强大的致癌物质——亚硝基吡咯烷。除此之外,高盐分还可以协同上面所说的幽门螺旋杆菌,促进胃癌的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一个人每天摄入盐分不应超过5g——刚刚盛满一个啤酒瓶盖的量即可。 3、抽烟喝酒——中年男性居多 人人都知道烟酒都是对健康有影响的。抽烟百害无一利已是共识,烟中含有的尼古丁、亚硝胺等致癌物质,除了会引起胃癌,还可能诱发口腔癌、肺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而酒精也是对身体不太好,尤其是过量饮酒。虽然酒精本身不致癌,但它在体内代谢成的乙醛却有极强的细胞毒性。有位意大利的学者在研究喝酒与患肿瘤等疾病的关系30年后,发现即便是每天只摄入25g酒精,也会增加各种疾病的风险。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与酒精饮料摄入有关的乙醛属于一类致癌物。有的人喝酒“上头”,出现满脸通红的现象,就是因基因缺陷而无法代谢的表现。 4、生活不规律,爱熬夜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胃癌的患病比率越高,但近些年35岁以下年轻患者的人数却在快速增加,原因就是和经常熬夜有关系。熬夜可以引起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紊乱,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新型毒品。除此之外,作息不规律还会影响饮食,经常吃油腻刺激的夜宵,工作了一天的肠胃得不到休息,滞留在胃里刺激胃液大量分泌,久而久之,会造成胃粘膜的糜烂、溃疡。而胃病之所以“久治不愈,反反复复”,多数是由于胃粘膜受损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胃病又是非常难以治疗的,基本上都是靠着“三分治,七分养”。胃病的成因有很多,一不小心很容易发展成胃癌。即使是普通症状,也有胃痛、胀气、反流、溃疡、穿孔甚至造成肠道疾病的危险。
那么如何保护胃肠道呢?
第一,饮食一定要按时定量,吃饭细嚼慢咽,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第二,要注意肠胃的护理,不仅要注意病从口入,还要注意精神调整。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肠胃健康。
第三,要有规律的生活,并加强锻炼,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为肠胃减轻负担。
第四,保护肠胃“温度”适中,减少冷热刺激,不吃过冷过烫的食物,天气凉时注意腹部保暖。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视养护肠胃健康,保护好肠胃的各项“工作”,我们的人体和外界的环境一样,都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当免疫力下降时,人体的平衡就很容易“失衡”,而疾病的发生,往往是人体失衡的表现,这样病菌就很容易入侵到体内。患肿瘤也是一样道理,癌症是细胞受损长期累积的结果。肠道免疫占据我们人体免疫的70%,肠道粘膜作为人体第一道屏障,对健康的作用很关键,当有害菌占据主导时,肠道菌群就很容易出现失调。2011年,马兹曼尼安和同事在美国《科学》(Science )杂志上发表论文,第一次阐明了微生物与哺乳动物之间的共生现象。其中就提到了“脆弱拟杆菌,它在人体中属于有益菌,帮助我们弥补人体本身DNA的不足”。脆弱拟杆菌是一种濒临灭绝的菌株,很多人体内的脆弱拟杆菌的占比明显不足,如果不补充供给,那么人体就容易产生较高的发病率。微生物专家张季阶教授在1983年就曾经开始研究这一问题,培养出脆弱拟杆菌BF839,并且大量实验数据证明,脆弱拟杆菌在人体中占比达到32%才能维持机体健康。肠道微生态,是调节我们机体平衡的关键所在。对于肿瘤患者来说,都应该在治疗方案中加入微生态疗法。只有重塑自体免疫微循环,才能够抵御肿瘤细胞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