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最为致命的五大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每年大约有75万患者死于胃癌,据国内的统计显示,在我国每年大约有十六万人死于胃癌。很多原本并没有过胃病病史的人,出现胃胀、恶心、反酸等症状而去医院做检查时,被告知患有胃溃疡,这种很令人奇怪的现象屡见不鲜。医生告知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胃里面有幽门螺杆菌在作祟,那么问题来了:幽门螺杆菌和胃炎、胃溃疡、胃癌究竟有何关系?是如何感染上幽门螺杆菌的呢?是否需要彻底杀灭?还有哪些关于幽门螺杆菌的常识,我们应当了解的?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细菌,微厌氧,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致胃病:①定植于胃粘膜;②所含的毒素、毒性酶能直接损害胃粘膜;③感染可引起高胃泌素血症使胃酸分泌增高。在我国幽门螺杆菌有高达40%—60%的感染率,但是大多数人感染该菌后并无症状,只有一小部分人有腹胀、腹痛、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会进一步引起胃部或十二指肠疾病,可通过做胃镜检查进一步确诊。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传染病”?
多数案例表明,幽门螺杆菌首次易发生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多在10岁以前),成人之后感染相对少见(但也存在)。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性极强,大多数人感染后无症状,但在感染者的胃液、唾液、牙菌斑、粪便里都是它的存在之地。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一般为口-口、粪-口途径,亲密接触、喜食生食、进食被污染了的食物和饮水,都有可能传染,因此我们通常用“病从口入”这个词用来形容。在中国,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通常主要来自于容易有着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如父母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当我们的胃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通常也合并口腔幽门螺杆菌阳性,再加上中国的饮食习惯是围桌进餐、共用餐具,很容易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染,成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之一。
日常生活中,预防和减少幽门螺杆菌的传播要注意什么?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尽量少吃生冷食品,保证生冷食品新鲜无变质;
3、集体用餐时最好用公勺公筷;
4、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要做好防护措施;
5、成人不要用嘴去触碰婴儿的餐具,更不要嚼碎了食物喂孩子。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胃溃疡、胃癌有何关系?作用机制及产生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在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幽门螺旋杆菌在此过程中可能起着先导作用。胃癌可能是长期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分析如下: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当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通常定植于人体的胃黏膜,能通过胃壁组织不断渗透。当胃黏膜这道保护屏障受损时,幽门螺杆菌便有了可乘之机,可进入到消化道中引发一系列疾病,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与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有着不可撇除的责任关系。
一、幽门螺杆菌与胃炎
正常情况下,胃壁能够抵御经口进入的成千上百种微生物的侵袭,是可以实现自我保护的,但幽门螺杆菌恰好是唯一能够突破这一屏障的一类菌种,从而引发各种急慢性胃炎。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通过检测,都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100%会患有胃炎,但其中约有半数的人没有任何症状,10%-15%的人会发展成溃疡病,比如常见的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二、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
近80年来,胃酸一直是被认为是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但自从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后,这个认识被打破了。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胃粘膜组织中的革兰阴性杆菌,存在于不干净的食物中,从口腔进入到达胃粘膜处生长繁殖,它能够分泌一种可以与胃粘膜细胞表面的某种物质相结合的蛋白质,使胃粘膜表面可以阻止酸和其它有害物质的结构被破坏,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被幽门螺杆菌有机可乘,才是形成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会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发病的高达95%以上。
三、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幽门螺杆菌早在20多年前,就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是胃癌的一类致癌原,但不是直接导致胃癌的发生。它首先会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良性疾病,随着病变的发展,可能会并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一系列严重的疾病,进而再发展为胃癌。临床数据表明,约有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有出现胃恶性肿瘤的几率。因此,尽早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其感染程度,消退胃黏膜炎症,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是有效阻断胃癌发展过程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