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承担着对摄入的食物进行分解、消化和吸收的作用,对人体来说尤为重要。随着我们年龄的不断变大,以及生活中各种坏习惯的养成,如果不好好地保护肠道,它是很容易受损的。肠道发生病变之后,早期出现的症状常与肠炎或痔疮等类似,多会出现便血、腹泻,以及便秘等症状,很多人误以为无大碍,从而导致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近日,某公司部门主管35岁的俞先生,上月开始感到肠胃不舒服、且经常便秘,原本以为是工作出差的原因,以为调整一下就没事了,结果几个星期下来,俞先生的症状不仅没好转,反而一直处于低烧且伴有腹痛的状态。到医院检查得知,俞先生左侧结肠处有可疑肿块,病理之后,被确诊为结肠癌。愈先生年纪轻轻为什么就患上结肠癌了呢?究其原因,医生表示,可能与俞先生的日常饮食习惯有关。那么以此为例,我们也来看看,是哪些坏习惯容易导致结肠癌,以便以此为戒,避免发生。
导致直肠癌的因素有哪些?
1、饮食过于油腻 肉类其实是我们人体从食物中较好地获取蛋白质的方式之一,但过多摄入肉类食品,饮食较为油腻,也会给肠道增加负担。饮食过于油腻,再加上摄入的膳食纤维过少,会导致肠道活动减慢,毒素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变长,从而损伤肠道粘膜,诱发肠癌。
2、三餐无规律
长期出差、加班的人,通常有吃宵夜的习惯,导致饮食不规律。有调查显表示,三餐不规律可导致肠道系统紊乱,尤其是夜宵吃的比较多,不但会对肠道内环境产生破坏,食物摄入后,夜间活动量少,无法及时消化、代谢和分解,最终无疑会增加肠道癌变的几率。
1、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在预防肠道疾病以及维护肠道健康有着很突出的功效,它能够促进人体排便,减短废物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以减少肠道癌变的可能。日常应注意多摄入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说梨、樱桃等等。
2、补充水分
经常喝水,可帮肠道“洗澡”,促进肠道废物的排出,改善便秘等。
3、适当运动
适当进行运动可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排毒功能、保护肠道健康。建议保持一周运动3-5次的运动频率,每天坚持半小时,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等,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
4、避免熬夜
熬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但它给人们带来的损伤极大。夜间是人体器官休息排毒、自我修复的好时机,熬夜会影响体内毒素的排泄,导致代谢异常,从而引发便秘等。所以,少熬夜也是日常保护肠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5、按时体检
筛查肠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体检,它能够及时检测出异常,更好地治疗。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按时做一次肠镜,若是没有异常情况,可每2年做一次。
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数量是人体基因数量的100倍以上,人体肠道微生物参与人体代谢、人体免疫等多种正常生理过程。肠道免疫占比人体免疫70%,肠道菌群提供各种酶和生化代谢通路,而且还能激活人体的肝脏酶系统,并促进肠免疫系统发育、诱导T细胞分化,参与人体的重要免疫及代谢过程。因此,不论是预防还是治疗肠癌,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节都无疑是一种重要方式。调整肠道微生态的辅助治疗,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在肿瘤治疗方面被应用并且认可。尤其是脆弱拟杆菌BF839,第三大菌属下的第三代功能性菌株,拟杆菌属下被证实对人体有益的菌株,对人体无毒无害无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