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许多地区,每年胃癌的发生和死亡的总数都在上涨。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胃癌约109万例,其中近48万例(44%)发生在中国;导致全球近77万人死亡,其中37万(49%)是中国患者。
每个地区的胃癌发生原因均可归于高钠饮食和吸烟,全球范围内,年龄标准化的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中有38.2%归因于高钠饮食,其中男性数量要高于女性。基于胃癌发病率的长期趋势来看,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在胃癌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2020年5月,韩国媒体发出报道,韩国男演员朴智勋因胃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年龄才32岁; 2018年1月,中国内地男演员王苗因胃癌去世,年仅28岁,从病发到住院离世只有短短的20天的时间; 2011年10月,演员吴丹佳佳因患胃癌医治无效离世,年仅25岁; 28岁博士毕业生,在入职体检中查出“胃低分化腺癌”,手术后仍反复住院;35岁医院护士因作息不规律,胃痛3年没有在意,后被诊断为胃癌。 诸如此类的新闻还有很多,在我国,胃癌等恶性肿瘤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了解,如何远离这种疾病。
胃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高达80%的胃癌患者没有症状,只有做病理切片时才能检测出来。即使部分患者出现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也很容易不以为然而忽略进一步的检查,同时这些症状较为普遍,很多其它疾病也可能会出现类似症状,这也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肿瘤的生长,胃癌患者中期后症状逐渐明显,常见上腹部痛、贫血、厌食、上腹部触及包块、没有规律的胃痛等。发展至晚期后,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还可能伴有呕血、黑便、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高钠饮食
有很多沿海城市人群喜食咸鱼,高盐分的食物不易腐败,储存时间更长。我国提倡普通人群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为6克,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为4克。类似与咸鱼、咸菜、腌肉等制品,其盐分含量远远超标。因为盐里面含有大量的氯化钠,长时间、大量的吃会使胃部潴留高浓度的氯化纳,胃黏膜因此受到损坏发炎,严重可导致胃黏膜充血、糜烂甚至坏死。长此以往,增加了患者患癌的风险。
吸烟
在流行病学调查当中,发现正常吸烟和不吸烟胃癌发生的几率是4—6倍之间,因此对于要想预防肺癌的患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不要吸烟,同时要戒烟、限酒,酒精也是胃癌的诱发因素,长期大量的饮酒,容易造成胃黏膜的病变,也容易导致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性。
幽门螺旋杆菌
目前认为胃部是一个酸性的环境,大多数细菌在胃部这种酸性环境中无法生存,但这种特殊的细菌,幽门螺旋杆菌可长期定殖在胃中,会增加人体患癌风险。我们在常规体检中就能检测出自己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虽然幽门螺旋杆菌不会直接导致胃癌,但其在胃内长期分布,可能会产生氨,产生氨,导致产生亚硝酸盐的细菌生长,亚硝酸盐转换成亚硝酸氨,从而有致癌的作用。同时幽门螺旋杆菌会导致胃黏膜表面发生慢性的炎症,加上进食等一些刺激等会导致食管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在自由基增加引起DNA的损伤的,同时导致基因突变,从而产生癌变。
1.温性食物要多吃:寒冷天气,为了保持人体足够的热量,应多补充产热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提高机体会低温的耐受力。常见温补类食物有羊肉、牛肉、鲫鱼、鲤鱼、海虾、鳝鱼、橄榄、木瓜、大枣等。
2.菜品多炖少凉拌:油炸、烧烤等食物不仅油脂大,入口时温度还高。烫嘴说的食物容易伤害胃黏膜,而过冷的食物还会刺激胃部。冬季食物应以温热为主,大约在50—60℃即可。多吃炖菜、炒菜、少吃凉拌菜。
3.餐前可饮用温水:最佳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产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汤泡饭也会影响消化。
4.保暖不可少 冬季寒冷的温度会使胃的活动减缓或出现胃痉挛,导致腹泻、疲劳、浑身无力。建议贴身穿一个保暖背心,给胃一个温暖的环境。
面对胃癌,我们每个人都应提高警惕。胃癌患者在化疗前肠道菌群就已处于失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使肠道内正常菌群数量进一步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加重。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更应该注重平时的生活管理,除了心理、运动、饮食等,在胃癌的治疗中,随着通过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来减少化疗所致的诸多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近几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认可和使用,并日益显示出其突出的优势。微生态菌群也对患者康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建议使用微生态疗法,补充脆弱拟杆菌BF839,帮助人体缓解放化疗毒副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重塑自体免疫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