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亚硝酸盐、胃癌之间,有哪些联系?
1、幽门螺杆菌能把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而硝酸盐对人体害处较小,但亚硝酸盐的害处则是极大的,是恶性致癌物质之一。
2、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癌前疾病,时间久了有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粘膜上皮会加速的过度增长繁殖,易致畸变,最后导致胃癌的形成。
3、幽门螺杆菌还能产生毒性产物:CagA,VacA,都可能促使胃癌发生。
胃癌发病率的升高和幽门螺杆菌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国胃癌高发区的成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可以高达60%以上,而幽门螺杆菌能够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以及亚硝胺类的,而导致癌症的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的致病因素,加速了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可以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可以产生促癌的作用,胃癌患者当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检测率比一般的人群都比较明显,一定要积极的抗HP治疗。食品中易含高亚硝酸盐的地区,比如我国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长期的饮食习惯,喜欢吃熏烤、盐腌食品的人,容易主动或被动的,长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以及遗传和基因方面等因素,对胃癌的发生率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预防、控制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当少吃熏烤、盐腌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从平时的饮食习惯做起。
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会得胃癌吗?
幽门螺旋杆菌“大名鼎鼎”,许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是“引发胃癌”。但事实上,幽门螺杆菌的指标数值高低与癌症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人体并没有很大影响,因此对于那些没有胃癌家族史,没有明显消化系统症状者来说,无需太紧张,不适时随时看医生,定期体检就可以。虽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有相关性,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但是,可能形成胃癌的因素并不单单是幽门螺杆菌,胃癌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专家分析表明,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的菌株虽然有很大关系,但只有特殊的,符合条件的幽门螺杆菌才有毒株,即:含有CagA基因、具有空泡毒素活性的,才有可能导致胃癌。一般普通的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并没有很大影响。
幽门螺杆菌的消除和脆弱拟杆菌的应用对于胃癌防控的重要意义
不少人听到幽门螺杆菌后闻风而变,乱吃药。部分专家认为及早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及时有效的用抗菌素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着重要意义。也有专家专门研究了这一课题,认为幽门螺杆菌其实没必要全部杀死,多数学者主张,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或者较轻的胃粘膜损害者,即使幽门螺杆菌被测为阳性,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也不是必须的,可听从一生的建议,柑橘定期观察的情况来决定如何治疗。相反,如果一味盲目的使用抗菌药,造成了该菌耐药菌株在人群中的传播,将来又要对耐药株进行根除,那时会更加困难;而且,前面提到过,也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都属于产毒菌株,没必要因为怕产生胃癌而预防式地应用抗生素,给身体增加更多的负担。虽然运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因细菌抗药性的出现也将会导致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反而降低, 而且长期不合理的应用抗生素难以避免的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以及胃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控制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深入感染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展呢?医疗实践证明,益生菌能通过抑制幽门螺形杆菌的定植及其活性,对引起慢性胃炎、胃癌的幽门螺形杆菌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某些益生菌能够通过产生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细菌素的方式来实现抑制作用。大量活的益生菌,还能够通过合适的方法干扰或阻断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表面的黏附,从而阻止其在胃内定植。益生菌不光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 而且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改善胃肠道微生态环境, 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依从性等多重作用,对于胃癌的预防和控制具有巨大作用。
临床和实验模型研究显示,嗜酸乳杆菌分泌物、格氏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和LG21都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前者是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体外生长,后两者的意义则在体内生长和减少胃炎。通过安慰剂控制实验研究,可以清晰的证明BF839脆弱拟杆菌可以减少标准三联疗法带来的副反应。从一项9位儿童胃炎的三联疗法的研究中显示,膳食BF839脆弱拟杆菌对增强根除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好的根除治疗效果。脆弱拟杆菌BF839,它是一种活力极强的菌种,能够自动识别并激发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健康状态下抑癌的菌群占优势,发挥抑癌、抗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脆弱拟杆菌BF839是从健康的婴儿体内分离出来的,大量临床试验证明,作为国家专利菌株,它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肠胃功能,而且能够在手术、化疗前后及过程中提高患者机体抗病能力,抑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还可以缓解疼痛、减少放化疗毒副作用、克服多重耐药性,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体质。
因此,千万不能忽视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免疫力调节的巨大作用,建议大家多注重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保持正常的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免疫,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出宿主对于癌症治疗反应的影响作用,有效控制肿瘤治疗的相关副作用。调节肠道菌群对优化个体对癌症治疗(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相关的毒副作用易感性,提供了新的应对方法。